会员单位 | 广州市清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
广州市清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禾木山庄,传承三代的“黄豆酱”是广州市非文化物质遗产,具有天然、美味、安全的特点,产品远销香港、东南亚等地。
酱料,在一道菜肴中,既不是主角,也从不引人注目,但却缺不得,它总能唤醒食物的灵魂。
黄豆酱作为酱料的一种,花都人称之为“面豉”。
传统黄豆酱的制作工艺繁琐,过程漫长,如今很少人会制作了。但在花都区狮岭镇的丽雅人家酱油厂里,不仅保存、传承了祖辈的酿造黄豆酱工艺,更是让曾经红极一时的本地黄豆酱文化得以传播。
卢玉清是酱油厂的负责人。自小,她便看外婆与母亲卢美仪制作黄豆酱。后来,她跟随母亲系统学习了黄豆酱制作技艺。渐渐地,她所酿造的黄豆酱远近有名。2016年,卢玉清将自家的黄豆酱传统制作技艺申请区级与市级非遗项目,经过考察后,2017年4月,狮岭黄豆酱传统制作技艺成为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,同年6月,它成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去年,卢玉清获得了狮岭黄豆酱传统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。现在,她将这一技艺传给了女儿梁彦君。今年23岁的梁彦君除了向母亲学习制作黄豆酱外,正在用年轻人的方式将狮岭黄豆酱推向市场。
▲卢玉清不时要搅拌黄豆酱。
狮岭人家
传承祖辈流传的黄豆酱技艺
▲晒场上,卢玉清在教梁彦君黄豆酱的发酵细节,卢美仪指点。
“当时觉得只取名黄豆酱厂很怪,酱油又是制作黄豆酱的衍生物,于是我们就取名酱油厂了, 寓意黄豆酱和酱油。而丽雅人家是以前我们餐厅注册用的名字,很有感情,就沿用下来了。”梁彦君解释着酱油厂名字的由来。
丽雅人家酱油厂整体用青砖墙堆砌成。平时的黄豆酱,多数是卢玉清制作,卢美仪常常过来帮忙。卢美仪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,从小,她就吃妈妈制作的黄豆酱。“我妈做的黄豆酱特别好吃,豆味香醇而回甘,拌饭起来特别好吃。”小时候,物资不丰富,一碗用黄豆酱拌的饭成了她的三餐记忆。
为了能一直吃到这个黄豆酱,而且自己也有门手艺傍身,卢美仪15岁那年花了一年时间向妈妈学习黄豆酱制作的技艺。“我妈妈五个孩子,只有我有耐心学到了黄豆酱的手艺。”卢美仪自豪称,当自己第一次做出了小时候吃的味道一样的黄豆酱时,特别兴奋。
而在卢玉清小时候,她就特别喜欢看妈妈制作黄豆酱,因为这时她可以偷吃熟黄豆。“我妈妈在做黄豆酱时,我都会一边看妈妈做,一边偷偷抓起一把黄豆吃,刚熟的黄豆特别香浓。吃完黄豆了,我们就等黄豆酱完成,用新酱拌饭吃。”卢玉清表示,正是这些儿时趣事,让她十分喜爱吃黄豆酱,同时也学习到了制作黄豆酱的基本方法。
后来,卢玉清与丈夫一起经营餐厅,找遍了外面,都找不到合心意的酱料,因此拜托卢美仪帮他们制作黄豆酱和酱油。卢美仪说:“那时候我制作黄豆酱很辛苦的,因为餐厅需要的量大,发酵需要用到的米粉和小麦粉又都是自己用石磨磨出来的,因此特别累。”但是为了孩子和客人,卢美仪坚持下来了。
可能正是因为酱料的味道好,卢玉清餐馆做出来的菜肴特别好味道,短短几年间,他们就从一家餐馆发展为几家分店。从小就跟爸妈去卢玉清的餐馆吃饭的小进说:“我十分怀念他们家餐馆的饭菜和茶点,酱汁特别鲜美,很难有餐馆能够做出那种味道。但现在都没有他们的餐馆了,太可惜。”
原来约在6年前,因为想专心从事黄豆酱的制作,卢玉清陆续结业所有餐馆。“一开始,妈妈怕她年纪渐长,没有精力再做黄豆酱,曾劝我好好系统学习制作黄豆酱,以后自己做,但是那时候我们很忙,就一直耽搁着。”卢玉清说道。
后来,卢玉清和丈夫看到整个酱料市场都没有什么纯天然的酱料,就考虑着要不要继承妈妈的手艺,也开拓一下天然酱料的市场。与两个女儿商量过后,他们就正式投入到黄豆酱的制作中。卢玉清表示,让她最欣慰的是,她的两个孩子十分赞成并答应一起从事黄豆酱的制作。
2013年,丽雅人家酱油厂成立。但在运营初期,酱油厂的黄豆酱并未投放市场,都是以远离家乡的亲朋好友购买为主。据了解,那时的顾客多数是香港、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地的。卢玉清表示,那时她们手工做出来的黄豆酱量并不多,主要想让在外的亲人朋友吃到“家”的味道。
黄豆换新装
在酱缸历经300天蜕变
▲发酵了一段时间的黄豆酱。
黄豆酱的制作需要经过300多天的时间,在此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饱含了制作者的心血。“发酵时的室内温度、干湿度非常讲究,决定着发酵是否成功;晒制时有太阳或是阴雨天,则关乎酱料香味浓郁程度,搅拌充分与否与是否定时则决定着黄豆酱是否均匀被晒……”卢玉清说,黄豆酱发酵变化过程比较缓慢,且花费心思多,成本比较高,回报周期长。
制作黄豆酱时,主要分为筛选、煮黄豆、发酵、下缸四个步骤。首先要选用个头饱满的新鲜有机黄豆,清洗干净后,将黄豆上锅蒸煮至完全熟透。“黄豆能被你轻轻一捏就软烂,便是煮好了。”卢玉清介绍称,随后,将煮熟的黄豆摊凉沥干水分后,加入提前手工磨好小麦粉和大米粉,再加盐,再用手混合均匀,就可以放在发酵室静待发酵了。
发酵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15天过后,黄豆表面有了一层似灰非灰的“外衣”,再过一段时间,这件“外衣”能变成金黄色,此时黄豆的蛋白质已被分解成氨基酸,当地人将发酵好的黄豆叫“酱头”。
最后一步是下缸,酱缸提前用水以及高浓度的白酒清洗后,加入溶解了盐的山泉水,把酱头一起倒进酱缸,再盖上三层的保鲜膜和一层钢化玻璃盖,便可以等待黄豆的蜕变了。据悉,这样封缸口一是为了阻碍虫蚁的侵袭;二来遮风挡雨,不影响光线,营造了良好的发酵环境。
手工酿造的黄豆酱下缸后足足要经历300天的再次发酵,但漫长的日子也不可疏忽“照顾”,卢玉清解释道,从黄豆下缸开始每隔一两个月就要人手充分搅拌,保证黄豆酱盐分分布均匀与晒制均匀。
在酱缸中的黄豆会经历三个阶段性变化:发酵100天左右,酱缸内发酵物水分很充足,整体呈现橘黄色,因为发酵不充分,此时并没有散发出酱香味。这期间因较长时间在阳光下照射,缸内表层的黄豆发黑,用工具轻轻翻搅马上现回原有的颜色;酿造第200多天,缸内的黄豆酱水分明显少了许多,此时盐分浓度上升,表面能结一层薄薄的盐晶体,阳光下反射出零碎光芒;到了第300天,黄豆酱才算酿造完成。酱缸内表面的盐晶体很厚,轻轻揭开会看见黑黝黝的液体渗出,这是黄豆酱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头抽酱油。
卢美仪解释称,其实制作黄豆酱最关键的豆子发酵。“豆子表面发酵出来的‘毛’是金黄色的,这就是最好的,能做出最香浓回甘的黄豆酱。”而能否发酵出金黄色的‘毛’则与天气相关,有风有太阳的天气是最适合发酵的,因此以前的人只在一段时间制作黄豆酱。但是,考虑到产量的问题,卢玉清青出于蓝,改良了黄豆酱的发酵技术,让黄豆酱能在一年四季发酵。
“我和妈妈在自家的小阳台上,用了好几年的时间,拿一坛坛的黄豆酱去实验,一边做一边记录空气中的湿度、温度与发酵时间、质量的关系。”卢玉清解释说:“比如2、3月就是梅雨天气,黄豆难以发酵,我们就调控好空气中的温度湿度,观察发酵形态,等黄豆酱完成后,发现出来的质量不好,就在下一年同一时间改进一下温度湿度,一直到找出一个温度最适宜那段时间发酵的。”
代代传承
让更多人吃到长辈的童年味道
▲梁彦君给黄豆酱与酱油换上的新包装。
卢玉清家的黄豆酱吃法多样,焖蒸炒炖皆可。但是近年来,“无饭家庭”增多,黄豆酱的销量并不如衍生出来的酱油,于是她准备推出适合广东地区的人吃的辣椒酱。“这种辣椒酱用黄豆酱制作,加入辣椒等材料,这样的辣椒酱有豆香味,而且辣味不呛鼻。”卢玉清说,“我现在已经制作了一些给别人试试味道,反响还不错。”
目前,梁彦君正从年轻人的角度去发展黄豆酱的销路。其实一开始,她并不喜欢妈妈与外婆从事黄豆酱的制作。“妈妈和外婆制作黄豆酱时,哪怕是大冷天,妈妈也会让我洗酱缸,我特别冷,缸子又重,因此我对黄豆酱并不是特别有好感。”但是味蕾的记忆和肩上的责任却是会随着成长而越发清晰。
“看到外婆与妈妈为了传承这祖传的味道而努力时,我突然明白到我要守护着这份我家每天都能尝到的味道,看到妈妈面对着网上销售、商谈合作等新事物的无措时,我也渐渐明白到我的责任。”于是,梁彦君负责起了黄豆酱的线上线下销售、对外合作等等。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吃到这个外婆、妈妈还有她从小吃着长大的黄豆酱的味道。
但是梁彦君在发展、传承黄豆酱的过程中,饱受过众多质疑。“有人说我这么年轻,到底行不行?有人会直接不理我,很多时候我觉得压力很大,但是想到家人,我只能咬咬牙坚持下去。”现在,梁彦君正准备为黄豆酱申请“绿色食品”称号。未来,她将一步步将家中的这个非物质遗产传承、发扬出去。
晒场上,近千只的酱缸里的黄豆正经历着阳光、时间的洗礼,等待蜕变。而卢美仪、卢玉清、梁彦君三代人,也在朝那个希望下一代,再下一代,乃至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尝到长辈们所说的童年黄豆酱味道而努力着。